關於翡翠的A,B& C貨

關於翡翠的A,B& C貨

關於翡翠的A,B& C

 

過往市場上並沒有這樣的概念,80年代以前,當時售賣的翡翠玉石都是緬甸天然翡翠,之後有一些不法商人利用非物理方法處理低檔次翡翠以牟取暴利,才去區分ABC貨。其後ABC貨是翡翠鑒別的分類已成趨勢,所有收藏者都必須認識的常識了。

但是在很多珠寶專家的眼裏,翡翠的A貨、B貨、C貨都是天然翡翠,原因是它們在先天質地上同是天然翡翠,只是存在着後天加工後製的不同,又會導致到價格上有巨大差別,想知道以上的分別就走開了。

在翡翠市場上,普遍人對翡翠ABC貨的定義已取得共識。

 

翡翠的A

 

翡翠A貨的原料是天然翡翠原石,在正常的加工過程中只透過機械加工或稱為物理加工(例如由原石切割石片石顆、打磨粗胚、雕刻技術、抛光加光等等製成為翡翠,並不會有任何「優化」處理,翡翠A貨的玉石質地和色澤都是天然的,翡翠A貨包含著十分細膩的質地、肉眼也可看到顏色柔和不偏不邪,A貨玉石撞擊聲音清脆悅耳,可想而知玉石內部沒有任何加工聲音傳遞直接一迅間,亦有沉重感與其他石材有明顯之區別。

 

其他三類翡翠,即 BB+C C,都經過人工染色處理,顏色顯得不自然、發邪、分佈漂浮且沒有色根,時間久了會變色及褪色,無法保值之餘還欠缺收藏價值,最後也會損害健康。

 

《商品說明(翡翠及天然翡翠的定義)規例》

Chapter: 362K章 憲報編號 Gazette Number: L.N. 265 of 2008 版本日期Version Date: 02/03/2009

 

“翡翠”的定義(第2條)

在營商過程或業務運作中使用“翡翠”或“fei cui”一詞描述某物品,指該物品為由或主要由下列任何一種物質或下列物質的任何組合構成的粒狀至纖維狀的多晶集合體:(a)硬玉;(b)綠輝石;(c)鈉鉻輝石。

 

用於描述翡翠時“天然”的定義(第3條)

在營商過程或業務運作中使用“天然”或“natural”一詞描述第2條所指的翡翠, 指該翡翠:(a)沒有經過任何改變其晶體的結構的處理或工序;及(b)沒有經過任何改變其原色的處理或工序。

 

翡翠的B(經化學處理及注入樹脂翡翠)

 

翡翠B貨稱呼為漂洗硬玉,是經化學處理及注入樹脂翡翠,在加工過程中,把玉石內的髒物、水頭欠缺的石料去除雜質。一般翡翠B貨用酸性溶液浸泡再充填樹脂聚合物。

B貨本身的礦物成分是天然的,原本顏色都是天然的,但也因為礦物雜質太多及顏色缺少和單調,再經人工酸蝕去除污穢(天然翡翠多數有的棉、黑點、裂隙等等),這個過程是為了用強酸溶解翡翠晶粒與晶粒之間存在的雜質,原來的翡翠的更清澈通透使顏色散發得更廣,再以高壓注入樹脂到製成的B貨成品,顏色十分鮮豔,通透無雜質,價格十分便宜。雖然經處理的翡翠像是提高了本身質素及檔次,但當充填物()經氧化後會老化龜裂,玉件會整體外觀程度大大減低,顏色會散去及光澤度亦會減低等。普遍翡翠的B貨選擇玉料後,製作過程再以強酸溶液去浸泡,強酸會侵蝕翡翠晶體間之結構,結構會遭到破壞致蜂巢狀,隨後便可注入樹脂黏結到翡翠當中。

 

當鑒定B貨,經過漂色的翡翠,顏色一般較鮮豔, 但並不自然,有時也會使人感到帶有黃氣及具有樹脂的光澤膠感,而天然翡翠是呈現玻璃感的光澤,結構也顯得鬆散,有的晶體會被錯開、移位。

B貨的光線穿透力差及模糊,就像亞加力膠的感覺,相比起A貨光線的穿透力較強,天然的晶體晶瑩剔透,反光力十足。

B貨顏色霎眼看十分豔麗,仔細觀察顏色發邪沒變化,光線穿透晶體晶很弱,沒光澤,更會有機會出現像塑膠上的細小裂紋及龜裂,甚至變黃。因經處理的B貨結構被破壞,密度下降,破壞的結晶被樹脂填充料取代,比重重量亦減輕,當撞擊時從而失去天然的清脆聲音。當然亦可送到化驗所用先進的鑑定儀器檢驗。

 

翡翠的C(染色翡翠)

翡翠C貨稱呼為染色硬玉,被經注入顏色處理的翡翠,C貨與B貨都是天然翡翠成分,市場上也會有B注膠+C染色的翡翠。C貨多以下等原料來經過化學處理,使原來無色或教淺色的染色。C貨普遍以加熱和加壓把顏料滲透到翡翠裂縫主脈紋當中,相對B貨只注入樹脂增加水頭,C貨再較為次等染上顏色,亦有不少會以B+C方式進行。

C貨從肉眼觀察顏色已經發邪不正,光線穿透晶體晶不正常,沒有天然硬玉翡翠折射,從礦物裂縫當中看到網紋狀,亦沒有天然色根分佈。顏色的分佈是由被染色的主脈到細脈染色網紋。被染色的翡翠亦會因加熱加壓破壞本身應該結構而呈乾水不透明狀態,外表顏色暗淡無光。

返回網誌